请输入关键字
留言
联系电话:
留言:
请输入验证码:
“中华美学基因库”项目在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开幕式上展出
2022.03.24
  
from clipboard

2022年3月17日,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幕,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中华美学基因库”项目参与展出,展览对公众开放,持续至4月10日。

from clipboard 

中华美学基因库项目介绍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北大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教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北京字节跳动副总裁等嘉宾以及来自北京大学20多个院系的师生。


from clipboard

韩启德、郝平等嘉宾参观展览

王博代表北京大学致辞,他表示,首届数字人文作品展是一个很特殊的展览,不仅因为是首届,更是因为数字人文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年轻且有活力北大诸多院系、教授在数字与人文方面有着丰富积累,此次跨学科的学术活动活动,展示了北大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积淀,也为北大几十年来推动的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理解数字人文本身的意义,开拓新的研究方式和新的研究领域。

from clipboard

王博致辞

张志清表示数字人文以人为本,北大能够充分发挥宝贵人才的聪明才智,采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以数字人文为抓手,建设新文科体系,开创“守正出新”的局面,敲响了当今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洪钟,也吹响了传承和活化古籍的时代号角。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可以完整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时代,应该在数字人文上做好基础工作,避免不经意间毁掉既往人类文明的成果。

from clipboard

张志清致辞

韩启德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展览的各类作品异彩纷呈,展览涉及的主题很全面,内容专业性强,彰显了北大数字人文的实力和发展的决心。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取得颠覆性的进展与应用,为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和工具。与此同时,人文学科不仅是应用数字技术,反过来也会对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要用数字、靠数字,还要管数字。

from clipboard

韩启德致辞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主持,随后的数字人文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向勇主持。

from clipboard

强世功(左)、向勇(右)分别主持开幕式和研讨会

在数字人文研讨会上,北大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茂松,北大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智能学院教授袁晓如以及王军分别以“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的计算艺术史探索”“更上层楼:人工智能助力数字人文”“人工智能助力北大新文科建设”“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及其应用举隅”“数字人文中的可视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人文”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from clipboard

朱青生(上左)、孙茂松(上中)、朱松纯(上右)、

杜晓勤(下左)、袁晓如(下中)、王军(下右)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杨玉娟作为此次作品展的执行策划,全程参与了作品展的作品征集和布展,并为师生多维度介绍了中华美学基因库项目,认为文化的传承要满足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的价值偏好和审美特质,文化的创新要善用新技术的融合手段和新市场的融合机制,将充满精致、高雅、匠艺的中华美学基因创造性地融入生活,塑造有品质、有温度、有内涵的新时代生活美学方式。

当前,数字人文已成为数字社会演化的底层逻辑和思维范式,数字数据成为数字创意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平台成为数字商业创新的新模式,用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基建的快速建设,为文化的创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载体和创意融合的便捷途径,文化数据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文化资产。新时代的大国文创,要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数字装备与网络构架,推动文化遗产标准库、中华美学基因库、中国文化素材库等数字平台的创新建设,使之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意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