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留言
联系电话:
留言:
请输入验证码:
数字时代下的颗粒艺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江西抚州博物馆顺利举行
2024.07.11

2024年7月8日上午,数字时代下的颗粒艺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抚州市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彭锋,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玉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综合与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楠,以及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赣东学院、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美术馆、抚州市美术家协会、抚州市旅游协会等高校学者及相关机构代表。座谈会由杨玉娟主持。

PART-01

李净在致辞中表示,“一粒一世界”展览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人文艺术的精髓提炼出来,更是一次跨界的尝试,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创作方法,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研究院承办的展览给予了高度赞许,并表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将继续助推艺术、文化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融合发展,全力支持研究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PART-02

王楠在主旨演讲中提到,“颗粒”的定义是由人的“视距”而定。所以,只要在适合的视距范围内,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视为颗粒,并且,这些“颗粒”可以进行任意图像的解构与重构。颗粒艺术中的颗粒可以是任何物质,也可以是虚拟符号或图腾,物质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物质组合后所传递的精神意识,因此,颗粒有了更广阔的创作与解读空间。

PART-03

与会专家学者从颗粒艺术概念与理论、科技艺术创作与实践、艺术与科技融合、艺术教育与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聚焦“人人美育”主题,旨在把艺术引入生活,发现艺术创作的机缘与材料,创作独特的颗粒艺术作品。


01

颗粒艺术概念与理论

与会者围绕颗粒艺术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王楠介绍了“颗粒艺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形成过程。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闻慧莲受颗粒艺术概念的启发,将舞蹈与戏剧解构为一个个清晰的“颗粒”,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层剖析。

02

艺术创作与实践

部分与会专家从科技艺术的创作与实践出发进行了观点分享。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对外合作处负责人、音乐系主任吴一帆将古今中外的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阐述了跨时空艺术创作的现状和意义。赣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系主任、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带头人蔡杰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互动性,为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03

艺术与科技融合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艺术学部副主任、副教授张钒认为,科技为艺术的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江西省美术馆展览科主任何开沅提到,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如利用计算机编程、虚拟技术等辅佐艺术创作,使得艺术作品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感。


04

艺术教育与发展

与会者聚焦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彭锋认为,颗粒艺术的初心是与更多人分享爱艺术的生命体验,艺术为人人,人人可艺术。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负责人帅敏在对“人人美育”进行了深度思考后,他提出,要想真正实现“人人美育”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让创新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和教育者的心中。

PART-04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与会者对颗粒艺术的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彭锋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指出,艺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关键,颗粒艺术作为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和实现颗粒艺术的无限可能性,让更多人受益于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