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留言
联系电话:
留言:
请输入验证码:
征稿启事:《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抚州学刊)(2022年卷)》
2022.05.05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抚州学刊)》是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研究性学术期刊书(Jook, Journal Book),现诚邀各学科作者投寄稿件。本刊以文化、科技、数字经济、中医药、信息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性、实践性、历史性的研究为主要内容,重点探讨当下中华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设置“行业前瞻”“理论视野”“政策观察”“抚州探索”“文化名城”“科技创新”等栏目,以学术期刊的方式编辑内容,以图书专著的形式出版发行,每年十二月付梓,支付稿费,详见正文。


from clipboard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抚州学刊)》是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研究性学术期刊书(Jook, Journal Book)


from clipboard


本刊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环境,以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二十余年文化产业研究的探索和积淀,紧贴和践行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的定位和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华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学术高地与交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抚州学刊)(2022年卷)》刊稿件投递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31日,诚邀各学科作者投寄未曾在公开出版物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稿件。




投稿须知


from clipboard文稿类型

论文文字中英文均可,但中文以简体字为限,英文内容不超过当期篇幅的五分之一。同时本刊欢迎使用其他语言如日文、韩文、法文等来稿,经审议通过,本刊将原文刊登。论文须是原创性且完整学术格式的论文,中英文文稿篇幅不超过一万字为宜。

from clipboard论文格式

(1)来稿请用电脑采用 WORD 文档形式处理,文件名注明“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投稿”,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投寄至邮箱:fzicipku_xzy@163.com。若不能用电子邮件投稿,可邮寄打印稿。若文稿中含有数学公式、表格、曲线图及其它图表,请用电脑制作相关内容,并务必保证其中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线清晰、规范。文字横向排列,并注明页码。

(2)本刊为统一文稿规格,编订了论文撰稿体例,敬请参考遵循采用。来稿请以首页(首页注明:中文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任职机构、通讯地址与电话等相关资料)中文摘要(二百字以内)四至六个关键词、英文摘要(二百字以内)与四至六个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书目及附录(如有需要)为序,各项独立起页。

(3)标题使用小二号字,宋体,加粗显示;正文使用五号字,宋体;图题、图注、表格、标注、参考文献使用小五号字,宋体。文中英文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根据其在文中所处位置选用相应字号。正文中表示标题级别的序号形式,一般从大到小依次为:“一”“(一)”“1”“(1)”“①”等。可以根据标题的实有级别,跳过某些形式的序号。

(4)引文标注采用文后注形式,采用[1][2][3]……的形式统一编码。文献征引请使用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5)文章篇幅应在8000-10000字为宜(特别稿件另行商定)

from clipboard版权事宜

(1)本刊不接受已正式出版,以及一稿数投的论文。邀请论文不在此限。对于侵犯他人版权或者其他权益的文稿,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2)经刊登的论文,版权归本刊所有。非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或转译为其他语种发表。邀请论文不在此限。

(3)经刊登的论文,支付稿费1000元并赠送样刊两册。

from clipboard稿件交寄

请于7月31日之前提交稿件,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投稿,本刊编辑部收到后将会及时回复确认。请勿由私人转递稿件,以免辗转贻误。本刊编辑部收到后即回复,2个月后未被刊用可自行处理。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开具任何书面录用通知,请谨防诈骗。

询问本刊出版相关事宜请联系:《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抚州学刊)》编辑部。

联系人:谢周莹

手机号:13870917321

通讯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梦湖东路梦岛内  (邮编:344000)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7月,是北京大学与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研究机构,紧密依托北京大学的学术优势和抚州地方的资源优势,坚守“创建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建院宗旨,以推动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和抚州经济社会建设、引领全国文化传承与创新改革实践、推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互鉴为发展目标,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文化智库。


from clipboard

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的各自专长、优势互补,推动“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坚持原创导向,积极开展中华美学、戏曲文化、宗教文化、传统古建保护、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数字技术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抚州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产业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地方发展的重大议题,积极开展务实有效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